聯系人:丁經理
手機:15563149855
電話:15963771656
地 址: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嘉祥街道兗蘭東路與機場路交匯處
發布時間:2021-11-22 瀏覽次數:
從村莊牌坊制作起源,到現在的村莊石牌坊制作樣式,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石牌坊制作樣式,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。
我國從春秋戰國至唐代,城市都采用里坊制。特別是到隋唐時期,隨著城市經濟的高度繁榮,城市中里坊更為盛行,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,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。這些居民區,在隋代稱為“里”,唐代稱為“坊”。
這些坊是居民居住區規劃的基本單位,“坊”與“坊”之間,隔有高約3米左右的坊墻。坊墻中央設有門,以便通行,稱為“坊門”,這就是這一時期石牌坊制作樣式。因坊有大小,因此,一個坊有2至8座坊門。每個坊的坊門上,都寫有某某坊之名。如唐長安城有“安興石牌坊”、“永興石牌坊”、“長興石牌坊”等等。各坊內居住的人各不相同,有一定的貴賤之別和行業之分。如永興坊住的是宰相魏征等人,道政坊住的是釀酒工人,平康坊居住的則多為風塵女子。
各坊實行每天按時啟閉坊門的制度,這是當時石牌坊制作的主要作用。每年中,除了幾個特定的節日,坊門可以晝夜開放外,其余的日子均實行宵禁。坊門樣式的石牌坊制作,除了具有加強治安、防止犯罪的功能外,還有一個作用,那就是官府如有什么事情,需告示坊中居民,或者是居住在坊里的居民中,有人在倫理道德上、在科舉方面,有什么值得表彰的地方,官府便張榜于該坊坊門上,或懸牌于門柱上。這也是村莊牌坊制作中,旌表作用的由來,形成了現在人們常見的石牌坊建筑。